物流冷链——下一片蓝海
发布时间:2024-07-08 点击:105
日前,“北京开往武汉高铁供应盒饭发霉”一事引发关注。中国铁路总公司就此表示,自今年9月29日起,全国铁路将停止使用常温链盒饭。同时,将丰富冷链盒餐供应。
很明显,冷链物流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多个场景,慢慢变成了用户刚需。
实际上,在消费升级、资金和新技术的推动下,作为电商、零售、生鲜业的“技术设施”之一的冷链物流正进入高速发展期,市场投资、并购不断。包含招商局,万科,顺丰在内的快递企业们,阿里、京东等电商巨头纷纷投资布局,从冷链仓库、干线运输到城市末端配送的各个环节抢占制高点。
同时,更出现大量并购。据统计,仅2017年一年间,并购事件涉及金额就超过80亿元。
有人预言,三到五年后,冷链物流是巨头的格局。
冷链物流一直是门槛较高的“蓝海”市场。
门槛高,在于其对新技术要求之高和投入之大。
冷链物流分为不同的技术阶段:一是,源头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;二是,贮藏阶段采用自动冷库技术;三是,冷藏运输采用冷藏车、铁路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;四是,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,对冷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。
比如医药冷链,在药品的流通中,尤其是疫苗的运输要求全程冷链,一旦运输途中出现温度异常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。
在具体操作上,冷链物流涵盖冷冻加工,冷藏贮藏,冷链运输和冷链销售全过程,然后要经历多个环节,包含从产地预冷存储,干线运输,到区部中心存储、分拣,再到配送等。而这整个链条中,对于温控等技术都要求很高。
投入方面,拿仓库来说,京东物流曾测算,一万平方米的普通仓500万元就能建成,但同样的面积,冷库需要上千万元。而且冷库运营耗电量巨大,冷链运输成本也比普通车辆高出40%-60%。
“蓝海”就更不用说了。
总体上,据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的信息,我国2017年的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在2500亿元左右。预计到2020年,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700亿元,年复合增速将超过20%。
本文来源于网络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。